儿科
点击量:次 更新时间:2022-01-17

                                        儿科简介
一、科室概况
安岳县中医医院儿科是集医疗会议、教学严格会议、中西医结合成立为一体的现代化沈阳综合实践科室。目前,儿科正在申报成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科室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承担着内江市医科学校及重庆卫校等专科学住院校儿国际科的临床众多实习带教任务。同时也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实习基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指导医院。
二、技术队伍
科室现有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3名,毕业住院医师2结合1111名,护理人员11人。
三、科室设备
科室拥有振动排痰仪、红外线治疗仪、超声雾化、高频雾化、微量泵、新生儿暖箱、NPD5AE型离子导入仪、JH20-1c型经皮黄疸仪等先进设备。
四、诊疗范围
科室以中医药治疗为主,针对肺炎喘嗽、咳嗽、急乳蛾等专科疾病以及外感发热、紫癜、厌食、泄泻等常见病、多发病,研制了加味麻杏石甘合剂、荆防清热颗粒、健脾消积颗粒、十味解毒颗粒等多种中药制剂,运用四时捏脊疗法、小儿推拿、针灸、中药敷贴等专科技术,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疗效,尤其在小儿肺系疾病、脾胃疾病的诊疗方面,特色优势明显。
具体治疗方法:
1.捏脊:又称为捏积,是一种外治法。早在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中就详细记载了捏脊的部位、手法以及所治的疾病,因为捏脊疗法“简、便、廉、验”,且无不良反应,易教易学,所以该疗法家喻户晓,延续千年,在临床及家庭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操作时让患儿取俯卧屈肘位,背部裸露,涂抹适量爽身粉,医者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捏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直对食指前半段,然后用食指前半段顶住患儿皮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拇食指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边捻边提边放,继续重复此动作。自尾椎长强穴沿督脉向上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穴。此过程为捏脊一遍,反复捏6遍。
根据四时节气及患儿体质的不同,加用不同的穴位进行推拿,从而改善患儿体质,增强抵抗力,防治反复外感发热。其与传统捏脊疗法比较,更符合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使防病保健更加有针对性;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能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2. 穴位贴敷疗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3、振动排痰仪:排痰机治疗仪功效与使用方法通过吸入直接作用于气道,甚至可达到下呼吸道深部,作用迅速直接,可以使痰液稀释、松动,具有疗效可靠、用药剂量少、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且操作简单,药物直达病灶,局部病灶药物浓度高,安全性好但单纯使用雾化,痰液稀释后可出现痰量增多反而堵塞细支气管或终末支气管,尤其是咳嗽无力者,会导致呼吸困难加重,振动排痰机排痰则进一步解决了肺炎患儿肺深部痰液排出难的问题。
4、超声雾化:是应用超声雾化能,将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由呼吸道吸入,达到治疗的目的。
5、小儿推拿:以中医辩证理论为基础,通过穴位点按推拿、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方式来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一种保健、治疗方式。
五、专科优势病种及中医药特色诊疗优势
(一)肺炎喘嗽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肺系疾病,以发热、咳嗽、痰壅、气促、鼻煽为临床主证。肺炎喘嗽的命名首见于清代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气促发喘鼻煽胸高第五十一》,该书在叙述麻疹出现“喘而无涕,兼之鼻煽”时,称为“肺炎喘嗽”。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冬春二季为多。任何年龄小儿皆可发病,以婴幼儿为多发。年龄越小,病情重者越多。若素体虚弱,或感邪较重,或病势凶猛,可迅速出现心阳虚衰、邪陷厥阴之变证。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小儿肺炎列为全球三种重要儿科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5岁以下儿童约400万死于肺炎,其中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的儿童,有2/3是婴儿。我国卫生部将小儿肺炎列为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肺炎。肺炎是婴儿死亡的第1原因,占全部婴儿死亡率的23.9%。说明本病是目前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的疾病之一。
我科在中医辨证基础上,合理运用加味麻杏石甘合剂,以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基本法则。开肺以恢复肺气宣发肃降功能为要务,宣肃如常则咳喘自平。若痰多壅盛者,首先降气涤痰;喘憋严重者,治以平喘利气;气滞血瘀者,佐以活血化痰;肺与大肠相表里,壮热炽盛时宜用通下药以通腑泄热。病久肺脾气虚者,宜健脾补肺以扶正为主;若阴虚肺燥,用药宜甘寒,养阴润肺化痰,兼清解余热。出现变证,心阳虚衰者,温补心阳;邪陷厥阴者,开窍熄风;或随证加减。本病除内服药物外,还常使用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及外治等方法治疗。出现变证者,应中西医结合救治。  
(二)反复外感发热
反复外感发热指1年以内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频繁,超出正常范围。其病因包括:先天禀赋薄弱、后天喂养不当、调护失宜、环境影响、反复传染、久病体虚等多个方面。
中医药治疗反复外感发热不仅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防御能力,显著减少患儿外感发热次数,并可缓解多汗、厌食、便溏等不适症状;而且一些中药本身富含钙、铁、锌等微量元素,能改善患儿的亚临床营养不良状态。临床干预突出个体体质特点,强调辨证施治。如患儿出现咽红、口臭、食欲旺盛、手足心热、大便干结等肺胃积热症状,治宜清泄肺胃;若见面黄少华、厌食乏力、多汗体弱、大便不调等虚证表现,则宜扶正为主。同时,可酌情配合中药外敷、捏脊、中药穴位注射等疗法,并加强调护,以有效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三)小儿厌食症
我科继承我院儿科前辈谭兴诗教授的学术经验,同时学习了全国著名儿科泰斗汪受传的部分著作,采用无创伤检查(微量元素检查),应用本院自制的健脾消积颗粒内服,消食散敷脐部,配合针刺四缝穴和中药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症状改善明显。
本病治疗,以“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为原则,宜以轻清之剂解脾气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使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脾运失健证固当以运脾开胃为主治。若是脾胃气虚证,亦当注意健脾益气而不壅补碍胃,同时佐以助运开胃之品;若是脾胃阴虚证,亦当注意益阴养胃而不滋腻碍脾,同时适加助运开胃。本病患者多有长期不思饮食,厌恶摄食等症,食量显著少于同龄正常儿童。可有嗳气、泛恶、脘痞、大便不调等症,或伴面色少华、形体偏瘦、口干喜饮等症,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厌食患儿一般症状不多,辨证要区别以运化功能改变为主,还是以脾胃气阴不足之象已现为主。脾运失健证除厌食主证外,其他症状不多,无明显虚象。脾胃气虚证伴面色少华、形体偏瘦等气虚征象;脾胃阴虚证伴口舌干燥、食少饮多等阴虚征象。若因症状不多而辨证困难时,可重点从舌象分析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