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让生命闪光
点击量:次 更新时间:2016-04-20

奉献,让生命闪光

她没有巨星的风采,却有着医务工作者最真挚的情怀。平凡岗位,日复一日在医院辛勤耕耘,却从不厌倦;节假日不休息,失去了对亲人的守望,却心中装着病人;忠诚敬业,她用默默的行为写就真情人生,在点点滴滴的奉献中闪光。她是 “专业造口师”——最美护士唐若兰。

       

2006年,唐若兰护理专科毕业后,带着满腔的自信,带着青春朝气,带着这份职业所给予的神圣使命来到安岳县中医医院,开始了外科护士的职业生涯。第一次在病人鼓励下静脉输液的成功,第一次面对病人痊愈时内心的满足,第一次看到绝症患者时,他们的无奈……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善良的女孩。在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她任劳任怨,不计得失,全身心的投入,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患者,真正的与他们一起共同感受着痛与乐,同时,也充实着她自己,使她真正的爱上了护理这项事业。在繁重琐碎的工作面前,她微笑着忙碌;在连续频繁的三班倒面前,她依然神采奕奕;在忍受痛苦折磨的患者面前,她竭尽所能想病人所想,及病人所及,熟练各项技术操作,以温柔体贴受到患者的赞誉。她长期利用休息时间坚持自学,提高业务素质,关注护理专业新动态、新技术的发展,更新知识,钻研新的护理技术,并有效的运用到护理工作中,减轻了患者的病痛,给医院赢得了荣誉。

2012年,唐若兰到省人民医院参加了“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培训,当她接触到这个专业时就爱上了它,培训结束后在院内外多次进行了“伤口、造口专科”的理论授课,得到了同行人士的一致好评。她每年接受院内伤口护理会诊几十次,工作结束后不管有多累,都会坚持到会诊科室为病人进行伤口换药,她常常说:“我自己特别怕疼,将心比心,也看不得别人承受痛苦,一定要仔细处理好病人的每一个伤口。”

 20137月,天气炎热。唐若兰接到脑病科的会诊电话,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这是一位生活在农村的智障老人,中风瘫痪在家卧床1年多,因家属照顾不周,骶尾部有严重的压疮,气味恶臭。当唐若兰小心地将老人骶尾部的结痂打开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伤口里可以看到白色的骨头,而且伤口里面密密麻麻爬满了蛆虫,这让她当时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头皮发麻”。恶臭在换药室里弥漫,她镇定了一下,克制住恐惧,在口罩里垫上纱布,伏在老人腰侧,忍住恶臭仔细清理伤口。一条、两条……半小时过去了,唐若兰从伤口清理出二十多条蛆虫,给老人换好药。事后她说:我是专业造口师,这是我专业范围内的事。如果我都嫌恶心的话,谁来帮助老人治疗?”经过两个多月每天的换药,她最终治疗好了老人骶尾部的压疮。

 随着直肠癌等疾病发病率的上升,相当比例的患者不得不在腹部外加造口袋来排泄,这类病人被称为“造口病人”。“造口病人”身上常伴有异味,正常人排泄会控制,而他们是随时随地排泄,他们换衣服、出行,都非常不方便,时间长了,病人会觉得自己是废人,亲人之间也会产生隔阂。唐若兰解释说:“这种病人如果护理好、照顾好,和正常人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她在护理造口病人时,除了治疗外也很注重与病人心理上的沟通,还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亲切地陪他们聊天,让病人对自己有更大的信心。

  张女士做了直肠癌手术成了“造口人”,术后她肚子上挂了个“粪袋”,臭烘烘的,自己接受不了,情绪一直很低落。那时的张女士每天不愿下床活动,不愿与亲人朋友说话,刻意与人保持距离,“生怕被人嫌臭”,性格也变得孤僻了。唐若兰发现后悉心安慰、开导张女士,耐心地教她自己换造口袋、护理造口的正确方法。每次,她都将张女士的造口护理得十分清洁,还细心地涂上药膏防止粪便流出污染皮肤。渐渐的,张女士发现“又做回了从前的自己”,她不再怨天尤人,不再感伤,积极的面对生活,还对即将做手术的病人用自己的例子做健康教育,有了这样的“言传身教”,很多病人都康复得很快。几年下来,唐若兰也记不清护理过多少个像张女士这样走出自卑,康复出院的病人了。

  有一天中午,当同事推开换药室的门时,看到唐若兰正在为自己的右小腿处理伤口,这才知道她右小腿三度烫伤已经十余天了,又红又肿,连脚踝都肿了。那段时间科室病人多,一上班就会忙到下班,每次下班后她的脚就会肿得更大。大家都知道,这需要静养,并且要把脚抬高,但这期间从未听她提起过。她每天坚持上班工作,也没有要求换个走路少的班,中午利用休息的时间自己“偷偷”处理伤口,她说“每天有这么多的病人需要护理,自己的这点伤不算什么,休息时处理下就可以了。”朴实简单的一句话却透露出了她一直坚守的“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护理理念。

唐若兰就是这样一个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护理工作者。她抱着一颗关爱之心,竭尽全力服务好每一位病人,用精心、细心、爱心和热心感动着每一位病人;她用执着、求精和务实、诚信热爱着护理事业,她象一支普通的蜡烛,不断燃烧着自己,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和温暖了无数个需要关爱的人!